自1992年9月21日正式立项实施以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走过30个年头,如今,我国空间站建设日趋完备,宇航员在轨已成常态,“墨子”“悟空”揭秘深空,“祝融”“羲和”探索宇宙,中国人的飞天梦正在变为现实。航空宇航科学和航空航天工业的发展程度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水平,我国航空宇航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我国高校的人才教育培训和技术攻关,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为代表的我国高校为航空航天领域培养了大批国之栋梁。
9月21日,正式对外发布。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的指标体系由人才教育培训、科研项目、成果获奖、学术论文、学术人才5个类别组成,下设17个指标,包括50余项测量变量。关于2022中国最好学科排名的具体排名方法,。
由于部分指标在不同学科门类的适用性和重要性存在差别,因此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在不同学科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其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指标体系如下:
在2022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参评院校共37所,排名发布18所(50%)。在最新排名中,“国防七子”中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稳居前4位,国防科技大学则连续三年排名第5。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的排名和层次较此前一年均有所提升,发展势头需要我们来关注。此外,太原理工大学与中山大学首次跻身学科前50%的行列,代表了学科的新生力量。
在我国,隶属于原国防科工委(现工业与信息化部)的七所理工类高校被合称为“国防七子”,在服务国防事业、突破关键技术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七所高校各有所长,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经验比较丰富,在2022年排名榜单中继续保持在前4位,彰显了雄厚的学科实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前身、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北京航空学院成立于1952年。自2017年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发布以来,北航便牢牢占据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榜单头名,得分也逐年上升,学科魁首的地位难以撼动。在此次排名中,北航的科研项目、成果获奖等多项指标均表现优异。
七十年来,北航从始至终坚持立德树人的立身之本,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双轮驱动,强化一流能力,培养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2016至2020年,斩获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其中杨立军教授带队攻关的“多物理效应协同雾化水灭火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 获得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瓶颈,发明出安全环保、高效快速的工业灭火技术,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构建了可靠的消防安全保障。
西北工业大学坐落于古都西安,以航空、航天、航海领域的人才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为特色,学校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被誉为“中国飞行器总设计师的摇篮”,连续六年位列前2名,实力顶尖。在2022年排名中,西北工业大学的学术人才和人才教育培训两大指标都名列前茅,展现出庞大的人才储备规模和卓越的人才培养能力。
国之大者,公诚勇毅。在西工大培养出的众多行业精英之中,张卫红院士堪称典范。张院士本科即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主要是做航空航天结构高性能设计理论与制造技术探讨研究,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并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在2016至2021年期间,张院士主持多项重大重点项目,并荣获2020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以张院士为代表的西工大毕业生在国防科技领域的突出表现被统称为人才教育培训的“西工大现象”,成为高校人才培养和智力拥军的榜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于1952年10月,与北航南北呼应,同属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航空高等院校。2022年,南航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保持了历年来一贯的亮眼表现,继续稳定在学科排名榜单第3位,成为全校排名前列的旗舰学科之一。
在七十年发展历史中,南航形成了“航空、航天、民航”的鲜明特色,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也探索出“需求引领,学科交叉,跨界整合”的人才教育培训模式。2015-2020年间,学校屡获国家奖励,其中聂宏教授领导的“航天器着陆缓冲装置与对接机构关键技术”项目发明了“嫦娥”三号探测器着陆缓冲装置和地面试验系统,解决了“神舟”系列飞船与空间站对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填补了我国有关技术领域的空白,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一项目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于2016年荣获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从1920年筹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算起,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发展已历经百年,形成了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2017年以来,哈工大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稳中有升,已连续三年排名第4位,稳居前20%,2022年的得分更创下历史新高。
在2022年学科排名中,哈工大人才教育培训方面的成绩最显著,教学成果奖励和造就学术人才两项指标均进入全国前列。学校曹喜滨院士领导的“卫星技术研究所教师团队” 入选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多年来从事卫星技术创新研究,不仅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创造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多个“第一”,培养出多位高层次航天人才。
除了理工类院校表现抢眼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三所高水平综合类院校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也得到了提升,分列榜单第6、第11、第13位,均较去年进步了1位,排名层次也相应提高,其中浙江大学首次进入学科前30%,厦门大学首次进入前40%,均超越历史最好成绩,实现突破。
自2018年以来,浙江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稳步上升,2022年的第11位的名次为历史顶配水平,学科排名层次也首次跻身全国前30%。浙大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依托航空航天学院,与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交叉融合,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动态,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
2022年,厦门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第13位,排名层次首次进入前40%,达到学科发展的新高度。学科主要依托于学校航空航天学院,坚持内涵建设,对接国家战略,不断深化与业界的合作,在空天飞行器及动力技术、高端装备智能设计与制造、运载器复杂环境动力学与控制、先进航空工程服务技术等方向重点发力。尤延铖教授曾在欧美学习工作多年,有着一流的航空航天国际化学术背景和广泛的工业界联系。尤教授将报效祖国作为毕生志愿,于2012年毅然回国,随后带领厦大团队完成新型带翼可回收重复使用火箭“嘉庚一号”、跨音速无人机“南强一号”等数个科研项目,验证了多项关键技术。2020年,尤延铖教授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在航空航天领域传统强校之外,新兴力量的崛起也需要我们来关注。在2022年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中,太原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均首次上榜,位列前50%行列。
太原理工大学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科研实力丰沛雄厚。2022年,学校的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首次参评便跻身前50%,学科实力不可以小看。太原理工大学惊艳的表现离不开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光辉教授的领导。吴院士曾担任ARJ21飞机总设计师,打造中国首架完全自主设计并制造的支线大型客机总设计师,突破了多项国外限制对华出口的技术难题,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机研制之路。
中山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综合类大学,近年来不断拓展学科边界,取得一系列成就。2022年,学校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实现突破,首次上榜。中山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以航空航天学院为主要阵地,与学校历史悠远长久的力学专业交叉融合,重点发展先进航天器平台技术与载荷技术、临近空间和高超声速飞行器关键技术、空间推进技术等方向。
航空航天事业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创新驱动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保证。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各高校必将赓续红色基因,团结协作,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推动航空航天事业登上新的台阶。
[1]从“燃烧”到“灭燃”——记201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杨立军及其团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 上一篇: 军工行业 : 中航工业集团七大科研院所
- 下一篇: 我国飞翔学院排名前十十大航空大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