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tv直播平台

新闻周刊丨波音737当教具教材最早是复印版!山东航空学院的17年别样“航程”

  还记得去年6月,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曾在直播连线指导学生报考志愿时,大力向考生推荐的滨州学院吗?当时他和考生打赌,要报考得趁早,如果等人家更名“山东航空学院”,这所学校的报考分数将会大幅度提高。如今有网友说,张老师一语成真,考上的学生有福了。

  1月12日晚,李春风从老家坐了两个小时汽车,赶到山东航空学院门口“打卡”,还给远在外地的同学搞了场视频直播。2016年考入当时还是滨州学院的母校时,她就听说学校有更名计划,直到毕业3年多以后的2023年12月27日,“山东航空学院”的新校牌正式启用,总算圆了她和万千校友的梦。

  1月12日,挂上新校牌的山东航空学院门口,仍不时会有人来拍照打卡。这一新晋的“网红景点”被到访者所津津乐道,对比着学校里昔日“滨州学院”的烙印,新旧两个名字在人们的言谈中交替出现。

  1月12日晚,李春风从老家赶到母校山东航空学院门口“打卡”,为远在外地的同学视频直播。

  随着期末考试季的结束,绝大部分学生早已离校,偌大的校园显得空旷了不少。可学校一间间办公室里,各个部门、学院工作人员仍然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积极谋划推进学校接下来的工作,朝着下一个目标前进。

  如今,人们对山东航空远超中等水准的飞机准点率并不陌生,这背后飞行员高超的技术水平是硬杠杠。而鲜为人知的是,山东航空大量飞行员来自半个多月前还称作“滨州学院”的山东航空学院。

  飞行学院是山东航空学院的“王牌”,是该校最早称“院”的二级单位,也是最早开设航空相关专业的二级学院。2006年,山东航空学院的飞行梦就从这里开始。

  “2006届首批飞行专业招收的学生中,有60人进入航空公司,出飞率可以说是相当高。”老家临沂的“00后”张成龙当天来学校进行毕业答辩,这也是他成为飞行员之前,要完成的最后一项考核,而眼前这些被学院视作骄傲的学长,都是他的榜样。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飞行专业的学生都采用订单模式培养。据估算,一名民航飞行员的养成需要投入80多万元,其中70万元是由签约航空公司负责。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学生一入校基本就知道未来将为哪家航空公司服务。可谓是妥妥的“行走的小金人”。

  正是看中学校能签约的航空公司质量好,2018年,张成龙和父母认真考虑后,来到了滨州学院,成为飞行学院的一名新生。

  “我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奔着当机长去的。”一入校,张成龙就签约了山东航空,他原本需要完成校内两年学习后,再进入航校学习两年。但由于疫情的影响,航校训练进度受一定的影响,直到今年才完成全部学业。

  网络上流传着这所学校的种种学习氛围。飞行技术专业学生“两人成行,三人成列,四人成方”,绝对不允许散兵游勇式、三三两两式地行进,整整齐齐的队伍成为学校一大特色。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飞行学院对纪律要求比一般学校要严得多。“企业的反馈,都是我们的学生规则意识很强,对民航这个行业来说很重要。”张成龙说,从刚入校时的稚嫩,到出校时的干练、气势,毕业生在校这几年的变化肉眼可见,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民航里有个词叫‘手册员工’,就是一切行动按照手册来。正是学院的准军事化管理模式,让学生更具备这样的素质,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兢兢业业,为百姓的飞行安全保驾护航。”

  “进入学校的学习生活,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在张成龙看来,学院这些准军事化管理措施让他受益匪浅,不仅让他能心无旁骛地学习锻炼,还跟老师同学培养了深厚的感情,“学校传帮带的氛围特别浓厚,不仅仅有老师指导,学长们也不遗余力地给我们传授经验。”

  在飞行学院的正门入口处,“思想过硬,纪律严明,行为规范,技术非常精湛”的院训,概括了这个学院的办学特色和培养方向,也深深地融入到了学生们的日常工作学习中。

  校园里的航空主题健身公园,是张成龙和同学经常锻炼的地方。公园里的固滚、活滚等专业训练器材上,常常“挂着”怀揣飞行梦想的学生。

  即使对体质万里挑一的飞行学员来说,这些器材很是“折磨人”,但每周两练只能算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1999年出生的高传儒是张成龙的同学。原为体育生的他,当年山东省专业考试第五,本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很多985、211院校,但最后他选择了滨州学院,“当时就是想当一名飞行员,这就是梦想吧。”

  在飞行专业,有不少高考高分学生,有些甚至在600分以上。“大家的目标都很明确。”高传儒说,大家都是奔着这个专业而来,学校也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从不迷茫。

  结束毕业答辩,两位准飞行员只待航空公司发出的入职通知了。他们即将像自己的学长一样,翱翔在蓝天之上,未来在山航的飞机上,您或许能跟他们相遇。

  2006年3月,刚刚毕业的马文来只身来到滨州学院报到,正赶上飞行学院筹建。身边人走走换换,但他的职业生涯一直没离开过这里:2008年任教学科研科副科长,2011年任科长,2016年任副院长,2022年当选院长,可谓见证了学院发展的每一步。

  时间暂时转回2004年。那年,从师范类专科学校升本成功,滨州学院实现办学层次提升,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也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彼时,全国同类的新建本科院校有七百多所,而且专业设置大同小异,如何在办学中脱颖而出,打造自己的品牌,是摆在滨州学院面前的主课题。

  “当时学校进行了解放思想大讨论,讨论要办什么样的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从当时就开始寻求学校办学的新方向。

  2003年,滨州市建起全国第一个通用航空城,2005年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通用飞机制造企业——山东滨奥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其制造的钻石DA40型系列飞机销量很好。但要发展航空产业,专业人才必不可少。

  这一时期,中国民航持续快速地发展,从国家层面看,飞行、机务、空管等民航专业人才的缺口很大。同样,山东航空的运量等各项指标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山东省亟需大量的专业人才充实民航业。

  航空产业要发展,学校恰恰又需要搞特色办学,更好地服务产业——突出重围有了机会。为滨州学院在航空领域寻找一个切入点,自然而然纳入了滨州市时任领导班子的视线,成为学校踏入这个行业的最大助力之一。

  “但最难的,是我们当时没有一点办学的基础和条件。请了好多行业专家来学校,他们普遍不看好,觉得办这个不行、不可能,因为啥都没有。”马文来回想当时,也觉得能办起航空类专业并走到今天,是从“一穷二白”基础上创造出的一个最大奇迹。

  关于如何创造的这个奇迹,可谓一步一个脚印,步履维艰,又步步坚定:滨州学院揭牌庆典后仅6个月,2005年7月5日,学校向山东省教育厅提交了增设飞行技术专业的请示;同年10月,又提交了拟申办飞行技术专业的报告,并组织召开拟上专业评审会;2005年11、12月,中国民用航空局、教育部先后批准学校设置飞行技术专业;2006年3月,学校在北京、山东两地全面启动招飞工作……

  开办航空类专业,滨州学院在地方高校是全国第一家,首先面临的就是教材问题。“我们头几届学生用的都是复印版教材。”马文来回忆,他们跑去全国各地搜罗教材,到专业高校里“偷师”,连复印店、旧书市场都不放过。

  自动化专业出身的马文来,有一年需要带一门航空发动机的课程,8月份教材拿到手,9月份就要上课,“当时压力确实很大,白天晚上没日没夜地啃教材。”期间,他们联系到北航的一位教授,专门去北京待了大概一周学习请教。

  马文来至今也不能忘记,北航的老年活动中心里,一张乒乓球桌前,他和同事捧着那位教授准备出版的一本航空发动机教材的初稿,边学习边校订,吃透了教材,还找出几十个问题,“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轮上课的那种感受。”

  从艰难中走来更清楚其中的不易,没几年,学校就有了自己的教材体系。2014年开始,学校陆续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系列教材,2018年又联合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编辑出版了飞行技术专业系列教材,成功实现“领跑”。

  “师资保障是办学的一个核心。”马文来表示,刚开始他们就确立了“三条路”,即引进一批、培养一批、行业聘用一批。全国培养航空类硕士、博士的学校本身就比较少,所以引进也比较慢,初期主要靠转型。

  为了建设机务专业,2016年,马文来带领7名老师到山东太古飞机工程公司参加维修技能培训,“像这样的培训,都不是在正常上班时间完成的,都是利用寒暑假,也就是最冷或最热的时候。”

  那年冬天,在山东太古接近-10℃的环境里,老师们在敞开的车间里坚持学习锻炼,第一周8个人就有7个感冒发烧,但没有一人请过假。“还有一年暑假的培训,天气再热,在工厂内也得穿长袖工装。工厂周围很荒芜,蚊子很多,有的老师一天下来就被叮了37个包。”

  2016年,学校把两位老师送到美国学习飞行,培养出自己的第一批飞行教员。“在这一块,我们学校是很舍得投入的。现在我们飞行学院有三名飞行教员,在我们自己的航校有12名飞行教员。”马文来很自豪地说。

  马文来院长介绍1:1还原的模拟飞机驾驶舱,在这上面飞一小时,等同于在真飞机上飞一小时。

  2007年10月27日,滨州学院飞行学员训练和就业合同签订会隆重举行,2006级和2007级共146名飞行学员全部“落户”山东航空公司、深圳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等,标志着飞行学员“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模式成功运行。

  “2010年首届学生毕业的时候,应该是一个节点。”马文来说,飞行专业的毕业生基本实行的是订单式培养模式,他们刚开始找的“订单”都是小公司,后来实力强了,就转到了山航、深航这些大的航空公司。到目前,学校在飞行员培养方面合作的航空公司累计有22家,包括乘务等专业的订单式培养合作单位达到32家。

  “出飞”的学员质量有口皆碑。在美国泛亚航校组织的理论考试中,飞行学院2006级学员一次过关率达70%以上,打破了该校一次通过率45%的最高纪录,并获得该航校年度设立的唯一一个飞行技术奖。

  该校还开创了联合培养飞行学员的新途径,如今来自全国100多所高等院校的280余名“大改驾”飞行学员(即不同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经过短期的航空专业理论培训后,进入航校飞行训练,改为民航飞行驾驶员)在该校接受飞行理论、飞行员专业英语和陆空对话培训;学校民用航空飞行员执照考试资质和ATPL理论培训机构资质顺利通过中国民航局审定;学校飞行技术专业办学正式纳入民航系统管理。

  飞行学院楼前的波音737-300大飞机,学生们会进入其中学习驾驶,也可以开展科研活动。

  在飞行学院的楼前,波音737-300大飞机和运-5运输机成为最能彰显学校特色的重器之一。

  当然,它们并非摆设,尤其是波音737-300,学生们会进入其中学习驾驶等,师生也会利用这一绝佳的平台开展各项科研工作,是名副其实的“大教具”。

  在实验室里,一人多高的大型航空涡扇发动机,堪称工业制造领域最高难度系数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们的教具之一;飞机模拟器、飞机维护训练器等几百万元一台的设备,则为学生提供了方便的实操训练平台。

  “这个飞机模拟器比当时的一架真飞机的价格还要贵一些,航空公司也是用它训练的,在这上面飞一小时,等同于在真飞机上飞一小时。”马文来说。

  随着与航空公司合作的深入,学校又根据行业和社会需求,陆续新上多个专业:2007年,设置交通运输专业(民航机务工程方向);2009年,设置飞行技术专业(安全方向);2013年,设置交通运输专业(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方向);2014年,设置交通运输专业(机场运行与管理方向);2015年,设置飞行器动力工程本科专业和空中乘务专科专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航空类专业(方向)慢慢地发展为27个,其他与航空人才培养相关的专业(方向)达到24个,航空特色鲜明的专业群形成规模。

  2022年,学校航空类专业(方向)占比超过60%,航空类在校生、师资、仪器设施值占比均超过50%。建有航空理论、航空机电、航空电子、飞行器制造等21个航空类教学团队。其中,飞行学院教师团队、航空制造教师团队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一路前行,山东航空学院现在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航空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培养飞行员、安全员、乘务员、机务维修、机场运行管理、空管、签派、制造等航空类人才7300余人。其中,600余人升任机长。

  学校大力实施“学科强基筑峰工程”,打造以交通运输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为龙头学科的雁阵式学科体系。2021年,该校作为山东省唯一一个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审批,资源与环境和交通运输(航空交通运输领域)学科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取得授权。今年,交通运输圆满完成首批34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收录取。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强到优、从行业外到行业内、从标准遵守者到制定参与者,山东航空学院成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航空特色办学之路。到2028年,建成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航空院校,这是山东航空学院给自己立下的新目标。

  “我们毕业证上可以再一次进行选择盖‘滨州学院’或‘山东航空学院’的章,我选了‘滨州学院’,因为这将成为绝版,是很好的纪念。”1月12日,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张成龙对母校深深感恩,而这次更名也让他更为骄傲。他祝福母校,未来将会有更多优秀的人才从山东航空学院走出,翱翔蓝天。

  “谨向您多年来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2023年12月28日,山东航空学院在更名之际,向社会发出N封感谢信,感谢那些一直以来支持学校发展的各界人士。

  山东航空学院一路走来,很多人为之付出过艰辛努力,从青年到中年奋斗十余载,从中年到退休,将它扶上马送一程……这背后无数感人的故事,拼搏的故事,值得细细品味。

  2023年9月21日,就在教育部专家组进校的前一天,山东航空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郭英君再一次走进摆放着评估材料的大教室,这些已经千百次把关的材料他还想再看一下。

  不同以往的是,当他走进这间屋的时候,一位同事也在,见他进来,一反常态地没打招呼就出去了。后来才知道,那位同事背着他在偷偷抹眼泪。面对堆积成山的很多材料,大家都深知这背后的艰辛和不易。

  “2016年我们组织省内外的专家开论证会,论证的结果是学校更名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从此真正开始启动更名工作,当时现场的PPT都郭英君做的,他也全程参与了申报材料的起草工作。

  庆幸的是,在郭英君看来,学校始终没走弯路。这也是很多山东航空学院发展见证者共同的感受:17年来学校换了5届班子,但都没改变初心,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学校在总结飞行学院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于2015年又成立了机场学院、乘务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航空工程学院等。“当时我们的思路就是想着要做大航空,因为光一个飞行学院还不行,想着先做大再做强。”郭英君说。

  2019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但当时教育部院校设置工作的重心是院校转设工作,再加上随后的疫情三年影响,让这份等待又增加了几年时间。这期间,郭英君和同事的寒暑假基本没有休息。在完善准备工作的同时,学校也在不断丰富着学科建设的内涵,“我们连续6年制定了航空内涵建设工作方案。所以这7年来,学校航空这块发展得特别快。”

  实力的提升也是对人才最大的吸引力。现在,全校博士400人左右,占比接近40%,航空类师资占比也超过了50%。

  其实,说起的山东航空学院非常关注,与其前身滨州学院的爆红网络,以及网络达人张雪峰不无关系。当年,他“点题”的滨州学院,让学校有关专业的录取分数线有所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持续出圈。

  “很多人问我们给了他多少钱,我们还真不认识他。这正说明了人家说得客观。”郭英君开玩笑地说,“真想请他来学校看看。”

  2023年,知名教育博主张雪峰在直播中向高考生推介山东航空学院。(视频截图)

  航空从业人员须持照上岗,取得行业资质平台是培养航空类人才的重要抓手,申请中国民航CCAR-147民用航空器维修培训机构资质是重要一环。学校从2007年开设交通运输(民航机务工程方向),直到2017年,终于获批中国民航CCAR-147维修培训机构资质,服务航空业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新的提升,CCAR-147培训中心成为学校融入国家战略、服务民航发展的新平台。

  “我们还要有自己的航校。”这是山东航空学院给自己提出的又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没有自己的航校,无法直接实现飞行员理论和实践的一体化培养,成为制约滨州市航空产业及学校转型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原有的飞行学员向国外航校送培的模式受到冲击,使得这样的共识更加坚定。

  为了完善培养链条,学校决定建设141航校,并积极争取到省里的支持。滨州市委市政府将学校更名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规划,并将141航校建设作为重点攻坚突破项目,成立“83工程”工作专班,提供500亩土地和5亿元支持资金,推进学校建设航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这项工作也得到中国民用航空局的全力支持。学校与滨州市政府开始高标准共建141航校——山东大高国际飞行学校有限公司。两年半的时间,一周一次会议,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破解,一点一点向前推进……

  “我们的学生能在自己的学校‘飞起来’了!”2023年12月27日,就在山东航空学院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同一天,占地208亩的大高航空产教融合基地暨大高国际飞行学校启用仪式在滨州大高航空高新产业园举行。

  2023年12月27日,山东航空学院高质量发展论坛上,滨州学院正式更名为山东航空学院,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致辞:莫忘“来时路”,走好“当下路”,坚定“未来路”。

  致辞中,他重点提到了一个人:“特别是,我们不会忘记孙德汉老书记,在那一个‘要啥没啥、干啥啥难’的艰苦年代里,他用超出常人的眼光和魄力,推动滨州航空事业从无到有,开拓了学院发展的崭新路径,也推动滨州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身为山东航空公司创始人、青岛市十一届政协主席、山东航空产业协会第一任理事长的孙德汉,一直热爱着蓝天,关注着航空事业的发展。“不光是任上,退休后他还自掏腰包去调研……”曾陪同调研的十三届青岛市政协专职常委、文史委员会主任王显忠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王显忠介绍,孙德汉不仅推动了滨州学院的发展,还成功邀请奥地利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到滨州投资,与滨州共同建立了滨奥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出了优良的四座轻型飞机。

  孙德汉一直牵挂航空事业。2009年全国两会上,他提交了“在确保飞行安全和国防安全前提下,实行低空开放”的提案,引起轰动。同年10月,国家空管委在京西宾馆召开低空开放座谈会,孙德汉被特邀参加会议。2010年11月,《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对我国低空空域管理作出战略部署,计划2015年前实现全国范围内低空空域的逐步放开。

  2011年3月30日,省内47家航空企业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了山东航空产业协会,从“各自发展”转向“联合发展”,从过去简单地“发展航空运输”到“全力发展航空产业”,整合资源,主动服务,发力山东航空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全省航空界的一致推举下,孙德汉当选为山东航空产业协会第一任理事长。

  “通用航空是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巨大机遇,更可担当地方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抓手。山东在这方面开了个好头,还要快速推进。”孙德汉的话,都记录在了王显忠所作的《愿做雄鹰击长空——孙德汉的航空不了情》一文中。

  王显忠说,目前中国通用航空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达到了2500亿元,同比增长了7.2%,预计未来几年中国通用航空行业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并有望在2025年达到4000亿元的规模。山东省应紧紧抓住通用航空的发展机遇期,带着项目广开路径,走访世界通用航空巨头,引进、落地一批有一定的影响力的项目。一定要做好这项工作,重点是选人、用人并制定具体实在管用的措施。

  不管从哪个维度讲,山东航空学院的更名,是学校新的开始,也是山东航空产业新的里程碑。

  2023年12月28日,山东航空学院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迎新年庆元旦晚会。晚会上,马文来作为见证学校飞行学院发展的“功勋”,接受了一段8分钟的采访。

  现场的他表示学校更名山东航空学院自己很激动,特别难找到一个词来形容内心的感受,便通过几句诗来表达:

  第一句是有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愉悦感,觉得这些年拼搏突然间真的就实现了梦想;

  第二句是有种“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获得感,就是真的成功了,那种满满的获得感,也是满满的幸福感;

  第三句是面向未来的,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沉甸甸的责任感。

  在马文来看来,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得益于当年能抓住机遇,学校确定了差异化竞争的办学思路;得益于学校历届班子一茬接着一茬把航空办学这张蓝图绘到底;得益于学校一批又一批参与航空办学的师生,真正踏踏实实地把想法规划变成了现实。

  2022年,滨州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里提出,要打造“滨州机长”品牌。马文来认为,“滨州机长”品牌就指打造滨州的航空产业,把航空作为滨州市的城市名片打出去。“我到市委大楼开会,楼梯里就有‘滨州机长’的宣传广告,感觉特别自豪。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按照规划,未来,学校要实现硕士点全覆盖,就是所有的二级学院都有自己的硕士学位点。近期有望再新增4个专业硕士学位点。还要实现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现突破,引进国家级人才,国家级科研成果奖现突破,要具备博士授予单位的条件。

  “从专业发展趋势来说,我们在做强民航专业、学科专业的同时,要重点发展通用航空,全力发展航空制造,包括无人机的制造材料动力,新能源动力,微型中小型发动机,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拓展航空+。下一步我们还需要往飞机制造上靠拢,我们开飞机的开得很好了,修飞机的修理也很好,乘务空管签派都行,但是造飞机我们还需要加强,下一步要重点发展……”围绕山东航空学院的蓝图还在不断展开。

  “就在我们刚刚开的务虚会上,学校党委书记李长海提出了2024年发展的43条任务。”郭英君说,这43条中,包括后勤的改革、学生公寓的提升、人事制度的改革等,尤其是包括教学改革、科研平台的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等,都是2024年马上就要投入其中的新任务,山东航空学院又向下一个目标发起了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