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狐tv直播平台

从一张老包装纸说说民国镇江的衣庄

  市民许先生有一件从外地淘来的老纸品,这是一张极为罕见的民国镇江老包装纸,上面终究说了些什么,一起来看看。

  这张民国镇江老包装纸(图1),长45厘米,宽29厘米,归于中型偏大的包装纸,假如用来包衣服的话稍稍有点偏小,只可以将衣物卷起来包装。

  记者发现,这是一张类似于牛皮纸性质的皮纸,有较强的耐性。老包装纸呈浅咖啡色,在包装纸的上部,有许多虫蚀状的小孔,了解老纸品或老书本的人都知道,那是年月留下的痕迹,有点类似于蚕吃桑叶的孔洞。包装纸采纳的是赤色套印,印刷字体皆为隶书,正中间是两竖行大字“晋昌衣庄,原典抄发”,四周是小些的字,上边昂首是“不二价”,下边是地址“镇江镇屏街西”,可是没有印门牌号码。左面是“名副其实,童叟无欺”,右边是“四折八扣,一概大洋”。

  许先生介绍,他淘的时分就发现这张老包装纸上的广告词很风趣,并且有些让人难以了解。像“不二价、名副其实、童叟无欺”这些都没有疑问,可是如“原典抄发”和“四折八扣”就有点让人费解了。他想了许多时日,也只能推测出“四折八扣”大约的意思。“四折八扣”或许类似于成语“七折八扣”,描述扣头力度很大。但假如光从字面上猜测,难道四折了还要再打八折?岂不是相当于3.2折?当然,这些仅仅猜测。

  至于“原典抄发”的意义,许先生就真的是云里雾里了。按字面意思“抄发”很好了解,在公函上是指将副本或抄件寄送下级机关或人员,而“原典”现在运用的场合并不多,它是一个没有被其时各种中文辞书录入的词语,短少权威性界定,一般指未经后人诠释或翻译的原始典籍,着重的是典籍所保有的原始性质。在日文中,“原典”一词指的是被引用或翻译的原始文献。这样来看,实在要解说的话,联络“衣庄”卖衣服的实践,有很大的或许是指衣服原装版型,即没有进行改版,是最正宗的那个样式。但终究其实在意义是什么,还有待讨论。

  辛亥革命完毕了2000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服饰也迎来了新的年代。跟着中外沟通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总算冲垮了等级森严的衣冠准则。传统的袍、衫、袄、裤、裙,渐渐的变多地承受西方服饰影响,被许多新样式替代。

  从男装来看,男人服装呈现了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逐步过渡的趋向,当然在许多当地还会呈现三者双管齐下的局势。上世纪20年代前后呈现了中山装,逐步在城市得到遍及,穿中西装戴弁冕,被以为是最严肃的服饰。中山装是中西合璧的产品,给人一种朴素严肃感,且各个阶级皆可穿,极具中国特色。但广阔村庄一向沿袭传统袄裤,头戴毡帽或斗笠,脚着自家缝纳的布鞋。

  其时社会上的西式服装大致有三类:一类是军服,包含英美式、俄式、日式军服;一类是驻外使馆文职官员、大班商人、留学生所穿的西服;再一类是日本式的士官服和学生服,其服装形制简洁,严肃且有生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风靡一时,这些在描绘民国的影视剧中都能一见。

  再看女装,民国初年女子穿戴的特点是取消了服饰上的等级不同,且满族妇女的服装遭到摒弃。在西方文化影响下,中国妇女服装改变了传统的胸、肩、背彻底成平直的造型,变得更称身合体,并能表现女人身形美。这样女子除了一身袄裤之外,又多了袄裙套装。上世纪20年代以来,妇女喜欢旗袍成风,旗袍渐渐的变成为时装而长盛不衰。

  因而,在清末至民国年间,镇江的男人们,穿戴一般以长袍、马褂、便装、中山装、戎衣等为主,而女子多穿戴袄裤、袄裙、旗袍等等。

  清末,镇江城内的官宦家庭、殷实人家的太太小姐是从来不摸针线的,衣服都由专门的缝纫户定做。假如是宝贵的布料缝制成衣服,手艺费也是比较贵的。镇江的服装缝纫业在清末就比较昌盛,有成衣铺180余家,大多散布在在九如巷、浮桥巷等地,均系手艺缝制中服。1911年,镇江呈现西服成衣店,用缝纫机作业。

  1913年,市区开设的德安衣店比较有名气,后来改名为德隆衣庄。而在镇江村庄,既有走村串乡的专营或农闲兼营的成衣、皮匠,也有在集镇建立的成衣铺、皮鞋坊,且大多为手艺操作,来料加工。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镇江市区有几家比较大的衣铺或衣庄,分别是坐落山巷口西首的德安(西店)、山巷口东首的德安(东店)、镇屏街东的恒泰、大街的裕源泰、板壁巷口的瑞泰、鱼巷口的宏泰,还有坐落镇屏街对面的永元和。假如再算上一些比较小的衣铺或衣庄,总数大约为二三十家的规划,且一些小规划的衣庄大多散布在大街东头,挨近西门桥一带。在这些衣庄中,以恒泰的尖端规划,其他均无太大的生色和气候。

  这其间,与现在以为服装店便是卖新衣服的观念不一致的是,当年无论是衣铺仍是衣庄,他们都与旧衣服有着千丝万缕的相关。究竟民国年间的生活水平不能与现在混为一谈,这或许是当年衣庄都面对的一个一起窘境吧!许多衣庄因为生意有限,所以都会接改衣服的活,且顾客的要求都是“由小改大”,我们都知道衣服改小简单,改大很难,因而导致许多衣庄亏折。当年,街上收卖旧衣的店面、商铺名为估衣店,规划较大的兼营批发,即批发给衣庄,规划较大只做批发没有零售的估衣店称提庄。那时,只要市区的裕源泰一家归于提庄。

  到新中国成立时,我市有中服成衣铺270余家,有工作人员500余人;西服服装店22家,且多为前店后作型的,有职工近百人。

  当然,民国年间,也会有一些有实力的衣庄:许先生在网上找到了一张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的“益祥估衣庄贰角”钞票,是山东济南府历城县民间钞票,归于衣庄的代用券(图2);还有一张是民国三十年(1941年)上海的天隆西式衣庄股据,内里记载有该西服商铺之本钱情况、股东比例及条款等概况(图3)。可见,衣庄有巨细,也可进行本钱运作。

  回到老包装纸上,许先生以为,上面印的“晋昌衣庄”无疑是一家服装店。这张老包装纸传递出一个信息,当年的服装店尽管有或许运营规划不大,可是对广告是比较垂青的,最起码店里的包装纸都是专门印刷的。

  老包装纸上说到的镇屏街,民国时是啥样子呢?镇屏街,据清《丹徒县志》记载,为镇屏巷,因坐落镇屏山下而得名,后改称镇屏街。南至大西路,北至公估巷,呈南北走向,长为58米,惋惜现在现已没有了。

  曩昔,镇江是开埠口岸,在这一区域的日新街、东坞街、西坞街、戥儿巷都是富贵之地。民国时的镇屏街上,有一家富丰纸号,是曩昔专门运营纸制品的。还有南徐刻字印刷所,是曩昔专为企业印刷或是印书的当地也便是说,这一片当地靠着大西路,也算是商贾聚集之地,经商比较好的当地了。

  记者注意到一个细节,包装纸上写着“一概大洋”。1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在上海招集银行界开会,宣告政府自次日起施行《紧迫安靖钱银金融方法》,即施行法币方针,实施纸币方针,禁绝行使银圆,并用“法币”收兑银圆。今后银圆虽间或有在市场上呈现,或被个人窖藏,但银圆作为主币的年代已宣告完结。而这儿的法币是“法定钱银”或“法偿币”的简称,即旧中国1935年11月4日至1948年8月19日流转钱银的称号。这样来看,这家服装店的运营时间最迟是在1935年末。

  采访完毕时,许先生表明,这张老包装纸在他手上有一段时间了,尽管至今还有一些不明确的当地,但它究竟是一个见证,见证了镇江服装业的前史。(竺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