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末,又到了喜度新年的时分。但新年能不能“喜度”,一方面取决于是否阖家团圆,心情舒畅,另一方面则要看手头是否宽余,年货完备。作为我国最重要没有之一的节日,每当新年,人们都期望老板上司掏包解囊,发点福利。与此同时,职工部属也心照不宣地在这时分走动来往,加深爱情。如此一来,从上到下都称心满意,大快人心,高高兴兴回家新年。这种了解的流程,已在我国古代连续了数千年,成为新年期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假使打破了规则,还会引来咱们的不满和反对。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皇帝给官员发放年终奖已经有了定例,称为“腊赐”。望文生义,便是在腊月恩赐钱物,以备新年之需。依照官员等级的不同,“腊赐”的数量多寡纷歧。据杨侃的《两汉博闻》记载:“腊赐大将军、三公钱各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进、候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三万,侍中、将、大夫各二万,千石、六百石(均是官名)各六千,虎贲、羽林郎二人共三千。”
其间说到的“钱”是五铢钱,据研讨,汉代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适当于现在的人民币4角。连同牛肉、粳米加一同,大将军、三公取得的年终奖赏差不多高达10万元,最少的虎贲、羽林郎两位也要过万。对照一下其时官员们的薪酬,像大将军、三公之类的高级官员,月薪约一万七千五百枚五铢钱,合人民币七千元,一年下来八万四。也便是说,他们的年终奖赏超过了全年薪酬,福利之优厚让人仰慕。
高额的年终奖赏,既是对官员们曩昔一年辛苦作业的嘉奖,也勉励百官来年撸起袖子加油干。看了这些奖赏清单,真要敬服汉代的皇帝们,究竟钱、肉、米都是出自国库,适当于皇帝自掏腰包,假使没有十足的气魄,谁也舍不得这么大方发放。这也让后来人看得眼红心动不已。清代的徐昂发先生,在比较了历朝历代的年终奖数额后,不由感叹说:“汉世优恤臣下,可谓厚矣。”
与汉代相反,北宋官员的薪酬比较来说较高,年终奖则少得不幸。以咱们了解的包拯包青天来说,他任职开封府时的基本薪酬包含了月料(月薪)、餐钱(饭补)、茶汤钱(水补)、薪炭钱(取暖费)、公使钱(招待费)、添支钱(岗位津贴)等等,悉数下来差不多已有万贯,适当于人民币五六百万元之多。反观其时官员的年终奖,即使是宰相等级的国家重臣,也不过五只羊、五石面、两石米、几坛酒罢了。比较他们的薪酬来说,真不知低到哪里去了。
不管赏钱仍是赏物,尽管方式不同,但都是十分实惠的东西,必定的联系到官员们的新年消费。到了清代,恩赐的物品品种更为多样。清宫有“冬至赐貂”的常规,每当冬至,在南书房、满意馆、昇平署等部分上班的人都能得到数张貂皮。接近年尾,各王公大臣以及部分外廷大臣还能得到皇帝恩赐的“福”字一幅,“岁岁安全”荷包一个,灯盏数对,以及从辽东运来的鹿尾等宝贵物品。福字、荷包尽管有点,但已然受赐于皇上,天然含义特殊,百官仍是会引以为荣,分外爱惜。

在古代巨大的官僚体系之下,皇帝发放年终奖一般无法八面玲珑,即使像汉代那种适当豁亮的发放规范,也难以兼顾到各个等级的官员。为了到达喜度新年的意图,官员们也不闲着,想出了各种办法自筹经费,听着总有点自我发放过节费的滋味。
翰林院是历代公认的“清水衙门”,担任起草文书谕旨,财权、事权都不怎样杰出,所以平常捞油水的机遇本就不多。好在有个不成文的规则,凡是遇到一些官员升官就任,需求翰林院起草任命书,这些官员就会向翰林院送些礼物,权当“润笔费”。一年下来,礼物集腋成裘,积零成整,成了翰林院一项适当可观的收入来历。比方宋代,官员送来的谢礼包含丝绸、马匹、铜钱等,动辄几十匹、几千贯的送,数量着实不少。收到的谢礼怎样分配呢?一般来说,一年平分两次发放,三伏天发一次,年末时发一次。为了分配平衡,翰林官员们在起草文书时会让咱们都参与进来,一个人可以干完的活儿,往往要分红数人去做——张三担任起草,李四帮助润饰,王五随后抄写,再有个赵六完结审校。如此一来,年关岁尾分红时就能确保人人有份儿。
在造纸术还没创造的秦汉魏晋各朝,书写、传递公函主要是用竹简来完结。为防止竹简丢掉或有人篡改,各部分在发文时一般会在外边套上布袋,然后加盖封印进行加密。其间一些单位,如担任搜集百官检查文件的御史台,一年下来能收到许多的布袋。这些废旧布袋堆在作业的当地,既占当地,也无法再循环运用,官员们便在年末拿出去卖掉,卖布所得随即分给内部同僚,算是年终分红,金额还算可观。
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兴旺,朝廷一度答应各衙门向民间放高利贷。放贷的本钱,既有公用款,也有官员们凑起来的集资款。依照其时的利率,月息能到达百分之三。一旦放出,包赚不赔。全年下来,许多衙门都有了自己的小金库,拿出其间一部分用来打点上司,剩余的就成了本部分各官员的年终奖赏。正所谓古今皆有生财道,薪酬加上福利,古代官员们的生活水准其实也还不低。

单凭皇帝恩赐,或是同僚自筹,好像还不能满意官员们的新年消费需求。长久以来,官场形成了送礼打点的潜规则,新年尤其是下级贡献上级的绝好机遇。这种进项尽管不能称为年终奖,但它也是官员们年终收益的重要来历。
明朝万历年间的周晖,有一年岁除前一天外出访客,看到南京戎马司衙门前聚集了声势赫赫一群人,每人手捧一个食盒。周晖猎奇不已,忙上前探问,才知道这些人都是来给戎马司官员送礼的。这让周晖大感惊讶,究竟其时戎马司仅仅担任南京城的治安消防、看守罪犯等杂事,官员等第也不高,竟然有这么多人前来送礼贡献。这从旁边面也能反映出,其他衙门各官每当年节定能收到不少过节费。
清代官场陈规更为常见,新年就成了上级官员收金敛银的固定节点。说到送礼,清代官员们的才智着实让人敬服。既要送到位,还不能落于俗套。采纳的办法是:送荷包或许信封。当然,这不是一般的荷包或信封,学识和深意都体现在它们的姓名上面。假如上写着“强仕”二字,今人看了想必会一头雾水,且定心,清代长官知道《礼记》中曾写道“四十强而仕”,“强仕”当然代表四十两银;接下来是“大衍”,取自《周易》之中“大衍之数五十”一句,代表五十两银;“耳顺”的意思好了解,《论语》有句“六十而耳顺”,那便是六十两银。假使你看到信封上写“梅花诗八韵”,可真别以为是什么梅花诗,那是暗示信封内有八十两银票;“四十贤人”当然也不是罗列了四十位贤人的名单,而是代指四十两银。
有些名字更雅、涵义更好的礼单,还会检测一下收礼官员们的乘法口诀,好在都最简略。比方,“百寿图一轴、两轴、三轴”,分别是指银子一百两、二百两、三百两;“双柏图一座”,即二百两;“秦关一座”,是一百二十两,典故出自“函谷关高一百二十丈”;“毛诗一部”,等同于三百两,蕴意来自《诗经》有三百零五首诗。所以说,说到送礼,咱们仍是只服清朝。逢年过节收一圈礼,几乎能把民间传统文化知识温习一遍。当然也有闹笑话的时分,听说末代皇帝溥仪的叔父载涛,曾在新年期间收到一个信封,上写“千佛名经”四字。怎料这位皇叔父不明所以,还请人前来解读有何佛法深意,直到翻开才知道,本来竟是一千两银票。

年终奖赏不仅仅古代官员们的专利,一些供职于银柜票号、粮米油店、丝绸布庄的雇员或学徒,也会在新年来暂时收到老板的过节奖赏。一名职工能取得多少年终奖,要害要看素日体现,也便是自我斗争和支付,但也要考虑到店面效益,以及老板的人品品性。
冯玉祥在河南开封时,曾注意到火车站邻近有一个绸庄,老板姓马,对待职工就比较严苛。马老板有个外号,叫马三赖,意思是赖借款、赖薪酬、赖年终奖。他给店员发年终奖,往往是三年一发,并且选在正月十六日才发,精确来说应该叫“年后奖”。马老板的这种管理方式适当精明,由于三年一发,所以店员很少有作业一两年便辞去职务的,怎样也要熬到三年周期,等候发了奖才会有出走的想法。正月十六日发,则无形之中确保了店员们年前能坚守阵地,不至于搞得绸庄最忙的时分短少职工。比及三年之后的正月十六日,店员们每人领到一笔奖金,又一般不想另谋他职了。
马老板尽管赖年终奖,但好歹还发,别的有些克扣严峻的本钱家就干脆不发,致使往往引发职工们的停工抵挡。近代以来,外国本钱相继在我国滨海口岸开工设厂,许多招募本地民众务工。要说这些外国本钱家们,不知道是不了解我国人的规则,仍是克扣欲过分旺盛,常常克扣工人们的年终奖赏。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上海,丝织业、邮政业、船舶业常常产生工人争夺年奖的停工举动,致使上海工商界还联合成立了“年奖问题处委会”,专门担任调停洽谈各工厂的年终奖发放问题。据1948年《工商法规》刊载的一份陈述,年奖问题处委会曾出台过四条抉择,针对工厂不发年奖、工人停工等问题提出了处理办法。其间特意说到:“本年度工商业景象惨淡,该会为求了解实践景象起见,择定重要各业,由工业会、市商会及各该工会领导人员,帮忙查询,并由年奖处理会指使委员参与,归纳劳、资、政府三方面查询所得,作该会调处作业之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