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服,是军警使用的以保护自身为目的的外观伪装制服。迷彩通常以破坏敌方正常观察为主要工作原理,以增加敌方发现或跟踪的难度。随着侦察科技向多光谱方向发展,迷彩技术也已经从简单破坏目视观察,发展到了涵盖红外线、微光夜视的广阔范围。世界各国在战争中发展了大量各不相同的迷彩,而迷彩也是影视作品,乃至时尚界的宠儿。
按照工作原理细分,迷彩共分为三种:保护迷彩、变形迷彩、模仿迷彩。保护迷彩趋向于令被保护的人员设备与背景色彩融合,主要为单一色调,例如绿色、土黄色等等。变形迷彩,主要是破坏被保护的人员设备的外观轮廓等视觉特征,常常包括多种不规则的图案,结合上保护迷彩的色调,令观察者难以看清传统认知中的人员、设备轮廓等等。模仿迷彩,主要是让人员、设备尽可能接近旁边的环境的复杂视觉特征,但因为环境会一直在变化,这一模仿方法比较适用于固定不动的目标。常见的迷彩军服,主要是采用变形迷彩原理。
下图是好莱坞大片《第一滴血》中史泰龙的“临时”迷彩服,虽然只是影视作品中的道具,但它反映了迷彩服的基本思路:弱化自身的外观特征,接近旁边的环境的视觉特征,并有服装保暖、防刮擦等传统作用。
迷彩早已为人们用于作战之中,例如主要穿着红色军服的古罗马士兵,部分配发有暗色披肩,以掩盖自己的视觉特征。最早正式启用现代迷彩的是英国陆军,替代了使用了几百年的传统红色军服 —— 在《加勒比海盗》等大片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到许多英军红色制服的画面。
很多文章描述英军是在布尔战争后,根据红色军服过于显眼的惨痛经验,开始配备卡其色保护迷彩军服。
线世纪中叶,英军在印度就开始使用土黄色保护迷彩。随后,英军海防系统开始使用变形迷彩,破坏敌方舰艇观察瞄准英军炮位。到了世界之交的布尔战争之后,英军终于彻底铺开装备卡其色军服,保护迷彩迅速扩散到了各个大国军队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极其残酷,机枪、坦克、重炮、飞机等高效率的武器对双方都产生极大杀伤,迷彩发展也非常迅猛。例如飞机刚投入大战不久,就开始涂上了各种迷彩色 —— 当然也有红男爵那种把自己的飞机打扮得极为显眼的人。不过,德军率先使用的飞机菱形图案变形迷彩,效果并不很好,因为它在一定条件下反而比保护迷彩更显眼。当时,许多画家作为色彩专家,投入到了迷彩设计、制作、施工之中,甚至有画家在工作之中丧命。遗憾的是当时黑白摄影和电影片段难以反映这些丰富的色彩,我们只可以通过后来拍摄的实物来领略这些迷彩的风貌。
摄影侦察技术的应用,使得变形迷彩开始步入了细化区分针对目视和黑白摄影侦察的阶段,而且实施迷彩工作的人员,和侦察照片分析人员开始了没有枪声的激烈竞争,各种伪装与反伪装手段涌现。德国潜艇的战绩也令战舰开始涂抹变形迷彩。炮台等建筑物广泛使用了模仿迷彩,复杂的综合工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伪装。
日照下物体一直在变化的阴影,是许多人没想到的迷彩中的一大要素。协约国方面在大战开始很久之后,才真正领悟到德国使用了技术超越己方的大型工事迷彩技术。其中一个妙诀是利用涂有迷彩图案的木板、帐篷、渔网,配合日照变化条件,掩盖或改变工事设备的投影。这样令协约国侦察照片分析人员更难发现目标,因为这些人员往往会通过不同时间获得的照片中的阴影,来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举例说,假如把飞机掩体铺上一个斜拉的网,它的影子就在大小、角度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分析人员可能就看不出这是一个飞机掩体。
在迷彩军服上,当时还停留在保护迷彩的阶段,而且相当粗糙。英国士兵穿着配发历史并不很长的卡其色军服,这在欧洲植被浓密、土壤肥沃的背景色调中实际上并不理想。《阿拉伯的劳伦斯》一片中出现了英军的卡其色阿拉伯头巾,就显得很和谐。德军主要使用灰色军装,效果相对较好。法国士兵依然穿着深蓝上衣、红色裤子,开战后法军不得不换成了天蓝色军服,据称这样士兵在冲锋时和背景地平线中的天空颜色较为接近。至今我们仍能在德国、法国军队部分礼服之中看到当时迷彩色的影子。
法国人在1915年率先推出了带有伪装部件的立体迷彩服,用网线、麻布等等,给迷彩军装增添了立体的保护和变形光学保护手段。1916年,法国创造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种斑点变形迷彩军装,但产量还很小。英军则为狙击手配备了覆盖到膝盖的长袍式狙击专用迷彩服,使用纯手工定制,配有复杂的变形迷彩图案。英国在1942年才拥有了手绘迷彩服装,后改为机械制造。芬兰、苏联发展了多种白色雪地迷彩,苏军少量配备了变形虫图案的连体迷彩服,以及林地迷彩服。美国则配发了迷彩外套,印刷了树枝、土石图案。
一战到二战期间,意大利在1929年率先推出了第一种大规模配发的迷彩服,它包括了四种颜色,覆盖帐篷和个人服装范围。德国人随后推出了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迷彩服,最初它其实就是种雨衣,采用1931年设计的斑点迷彩。通过绿色、褐色、淡棕色的组合,配合碎石阴影图案,据称能够令伤亡率降低15%。随后推出了头盔罩、毛衣、工作服甚至口罩等迷彩装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迷彩军服的大爆发 —— 我们熟悉的德军二战迷彩,种类很复杂:1943年德国开始配装三色迷彩军服,采用三种不规则的颜色斑块,但同时还研制了诸如橡叶、棕榈等等不同的变型。在这一时期,美国在1942年开始配发丛林迷彩,最重要的包含绿调迷彩服、海滩丛林两用双面迷彩服。1944年美军配备了类似于青蛙皮、豹纹点的迷彩服。不料因为和德军太过相像,导致不少误伤事件,只好撤装了这一迷彩服。日军配备了简单的深绿、深棕色斑点迷彩,但效果较为一般。在《兄弟连》中,我们会多次看到德军的各种迷彩,应当说德军迷彩当时完全超越了美军的水平。
二战后,德国迷彩设计开始向各国扩散,甚至部分东欧国家也沿用了德国风格的迷彩。战后的法国在英国迷彩基础上开发了条纹迷彩。英国在1970年开始装备全新的M68式DPM斑点图案迷彩服。1984年英国对DPM进行了深入改造,这一迷彩进入了许多国家服役。德国这一迷彩强国,在1970年代中装备了全新的斑点迷彩,也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德军迷彩。如果你觉得日本军队现在使用的迷彩很像这一迷彩,你是对的:日本确实引进了德军这一迷彩设计。法国、丹麦、比利时、荷兰都曾经使用或者考虑使用这一迷彩。
美军越战时期的虎纹迷彩,也是一种条纹迷彩,最早出现在“绿色贝雷帽”特种部队之中,也是影视作品中的热点服装之一,例如《第一滴血II》等娱乐大片比较多的采用抢眼的虎纹迷彩。越战初期美军仍在部分使用二战时期的迷彩服,例如许多士兵穿着全新的暗绿丛林迷彩,但是头盔和背具仍然是二战双面迷彩。《猎鹿人》、《全金属外壳》等等越战大片,反映了这种“混搭”风格。
越战后迷彩服出现了短暂的发展低迷期。因为美国、苏联认为 在中欧爆发常规战争的可能性增大,适合中欧丛林环境的绿色调迷彩大行其道。
海湾战争、伊拉克、阿富汗战争,又使得沙漠和荒漠迷彩大行其道。因为军费紧张,美军干脆把许多装备直接涂成了沙漠迷彩,而不改回丛林迷彩。
到了冷战末期,美国陆军开始研制一种全新的迷彩设计 —— 数码迷彩。2002年,数码迷彩真正开始在陆战队列装,随即这一设计思想进入了美军各个兵种。数码迷彩是第一种通过严谨的科学分析运算,获得的高效迷彩设计,避免了以往依靠简单抽样调查、主观判断等方式带来的误差。它的主要设计原则包括通过对人类目视判断能力的分析,给迷彩增加高频视觉元素,进一步干扰对方视觉观察的能力;增加颜色叠加设计,通过相邻颜色的叠加效果,在视觉上形成新的颜色,进一步扩展迷彩的复杂性;增强破坏边缘轮廓的视觉效果。这一时期的影视作品,例如《拆弹部队》大量出现了相关迷彩服的画面。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美军“通用迷彩样式”。这还在于这一迷彩设计,打破了许多人对迷彩的传统想法:它没有太多的深色调,看上去非常的”灰“,甚至“明亮”,与绿色植被、褐色或者棕色土地背景格格不入。这一迷彩经过多次修改和评估后,最终确定批量装备是城市风格图案,它非常适合于城市、沙漠、雪地。但人们的看法也有道理,它确实并非植被环境中最好的选择。
可是当时美军正处于伊拉克、阿富汗“城市治安战争”的高峰期,这对这一图案的中选起到了非常大作用。当然,美军也有着其它的选择方案,例如更适合阿富汗山地、城镇背景的迷彩服装。例如知名的MultiCam迷彩,由美国Crye Precision设计,它顾名思义就是一种适合多地形的迷彩,目前装备量正在迅速上升。《变形金刚》中的沙漠作战画面,反映了这一时期该类别迷彩服装的全貌。
各种现代化的迷彩服,除了视觉迷彩保护作用外,还发展了针对多光谱的保护作用。例如通过添加特殊的化学材料,令服装的红外光特征接近于自然背景,使得红外夜视设备更难发现。针对微光夜视技术,也发展了相关的改进方法。
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是增强迷彩服对步兵侦察雷达的隐身性能,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这一时期的中国影视作品,例如近期的《湄公河行动》,在制作中也开始着力迷彩服的应用,涵盖了若干市面上常见的迷彩装具。
中国在07式军服装备后,也进入了数码迷彩的时代。07式迷彩涵盖了通用、丛林、荒漠、航空和海洋等设计。其中丛林迷彩主要由火箭军使用。陆军主要使用通用迷彩。荒漠迷彩兼顾冬季作训需求。航空、海洋迷彩兼有标识空军、海军人员身份的功能。目前中国迷彩服装已达到了与外军同等的技术高度。